长期系统跟踪研究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报告再次发布
- 能源环保
- 2024-07-09
- 91819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日讯(记者 韩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组织,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承担,长期系统跟踪观察的保健食品产业研究成果“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报告Ⅱ”正式发布,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报告Ⅱ(蓝皮书)》。这是该研究机构继2012年首次发布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后的第二份研究报告。
持续跟踪研究 保健食品产业再次发布产业发展报告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介绍,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是中心“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完成第一部“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报告”,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报告Ⅰ》。
张永建认为,在32个食品生产的许可类别中,保健食品因其具有比较确定的健康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影响健康因素的风险而具有积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纵观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演进的历史,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无疑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对“十三五”以来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健康需求显著增长和食品产业以“双转变”为主要特征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在面对新环境的同时,更面对着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深化监管改革与提升科技应用水平等多方面的挑战。
张永建表示,具体来说,“十三五”以来,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保健食品的监管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2019年监管部门开展的史上最严的“百日行动”治理整顿,对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保健食品产业也再次进入调整周期。在他看来,如何熨平保健食品产业发展中的波动,尽快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仍然是各方面需要应对的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坚持尚德守法,站在新环境、新理念、新思维、新逻辑的高度,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保健食品产业新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对稳定和比较清晰的预期,通过管理部门、产业界、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和媒体等相关者达成广泛的共识,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保健食品产业尽快实现“发展中规范”向“规范中发展”的转变。
直面保健食品行业重点难点 多项研究填补空白
据介绍,“十三五”以来,保健食品品牌在逆势中成长,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一些区域品牌也成功成长为全国性品牌,互联网品牌成为新兴力量,部分小品种也孕育出了知名品牌。
张永建表示,未来,保健食品品牌需要具有5大要素:品牌基因突出,品牌与众不同;品牌科研先导,品牌科技感足;产品突出产业链合理,具备品类领先优势;品牌理念领先,品牌可视可感;优势渠道具备相对优势,全渠道力相对平衡。但总体上看,保健食品产业品牌力有较大成长空间。
课题组对2023年保健食品舆情的梳理和研究显示,保健食品仅占食品舆情量的1.68%左右,媒体甚至一些机构经常用“保健品”来代称保健食品。微信是保健食品舆情主要平台,舆情数量远高于处于第二和第三位的网页和客户端。保健食品舆情中,正面信息占4.74%,中性信息占81.07%,负面信息14.19%,负面信息比重是食品的2倍左右。
张永建介绍,《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报告Ⅱ(蓝皮书)》分析了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涉及影响产业布局因素、科技应用发展、功能与原料管理、线上行为监管、中医药类保健食品的声称与管理、不同经济因素和健康因素对线上市场和线下市场的影响、舆情与品牌管理、企业市场行为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研究直面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求真、求实、求新”的原则。一是内容丰富,对影响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多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二是注重实地调查,对影响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各相关方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更客观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现实情况;三是数据翔实,研究中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公开的官方数据和课题组调研得到的大量一手数据;四是填补空白,对相关研究中尚未涉及的领域进行研究,同时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填补了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研究中的相关空白;五是坚持“研究为现实发展服务”的出发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多方决策提供参考。